陕西知识产权价值改变村庄命运。西华村是陕西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小村落,虽与华西村,只是两个字读序之差,境状可是天差地别。那么知识产权对这个小村庄能有何作为呢?这是一个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的小村庄。
一千多年前,这里也是汉中通往陕南的一座重镇,商贾云集。而今,却只有尚存的遗迹来证明着昔日的繁华。全村1517口人,有近1/3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,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”。如何让27.5%的贫困发生率减为零,是驻扎在村里的陕西省知识产权局驻村工作队面临的最大难题。
11月5日,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,200多斤新上市的“小木岭”板栗蜜作为“知识产权精准扶贫”的主打产品,虽然价格比其他蜂蜜高出1倍,但半天就卖出去一大半,登上了今年农高会同类产品销售冠军,村民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。前来咨询的客商络绎不绝。可就在不久前,遭遇连日阴雨,通往县城的公路刚修通又出现滑坡、塌方,困在村里20多天的村民们,还正在为赶不上农高会而发愁。
“板栗蜜是蜜中极品,贴上小木岭的标签,就体现出了品牌价值。”在驻村工作队成员贺骁勇看来,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“精准”二字,其具体体现之一,正在于通过红色横幅悬挂在牌等知识产权,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,从而提高市场效益,实现脱贫致富。“一个村没有产业,要想脱贫致富只能是一句空话。”
仅仅一个夏天,二十几个食用菌大棚在小木岭上破土而出,村里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,引进东北食用菌生产企业,创建了高寒食用菌培育创业扶贫孵化基地,吸纳贫困户参与种植或务工。“产业抓两头,中间给农户。”目前,全村共有69户贫困户认领了34.5万袋菌棒,收益扣除成本外全归贫困户所有,为实现产业脱贫奠定了基础。木耳大棚分春秋两季栽培,今年仅春木耳就收了1.8万斤,创收20余万元。
为了使西华木耳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,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,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帮助村民申请专利、注册商标,以“高寒”“绿色”等为特色,打响品牌知名度,产品一下子就上了档次。通过专利、商标、植物新品种以及地理标志等途径对农产品进行有效培育,农产品一定会身价倍增。产业扶贫不是新鲜事,新鲜的是通过知识产权增加产业的附加值,实现“精准”扶贫。
不缺资金缺技术,专利就是生产力!由于砂石多、土壤少,村民家中的土豆大多广种薄收。西华村地处秦岭深处,这里是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土石山区,也是镇安县水源保护地,传统养殖产业发展受限,只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这一条出路。
精准扶贫的另一层含义,是直接向知识产权要生产力。省局办公室调研员、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孙振东记得自己离家时,正在读高三的女儿满眼不舍。孙振东毫无怨言,一头扎进大山,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后,发现致贫不是缺资金,而是缺技术,这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十里西华,沟谷纵横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村前屋后,野花点缀其间,蜜蜂成群飞舞。贫困户何继新踩着一双胶鞋,穿梭在山崖之中如履平地,清扫着十多个简易蜂箱。
这就是西华村的一大特色产品——板栗蜜。驻村工作队委托服务机构通过专利检索,找到一件实用新型专利蜂箱,可以生产高品质的蜂巢蜜。“我们不光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,更要用知识产权把产业技术等产业基础武装起来,直接使知识产权成为生产力。”
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。若非亲眼所见,很难想象,知识产权在中西部偏远山区也能找到用武之地。今年9月在镇安县举办的一场知识产权精准扶贫培训班,吸引了陕西各贫困县和相关农业产业协会的广泛参与。
知识产权精准扶贫的‘精准’二字,恰恰体现在知识产权所引导的创新型经济,将知识产权贯穿在产业从创造到产出的每一个环节上,将贫困地区牢牢‘绑在’产业链上,使村民实现从‘苦力型’向‘技能型’的转变。
贫困户郭荣发常年靠外出打工为生,去年收入仅有2144元。如今在村里的木耳大棚务工,活儿不重,每天还有100多元进账。
今年,西华村一组15户贫困户和省局一一结对,局长巨拴科成为郭荣发的帮扶责任人。“只要勤劳肯干,加上我们的帮扶措施,一定能早日脱贫。”今年6月,巨拴科来探望他时说。
如何将知识产权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?这是省局党组一直寻求解决的问题。党组书记侯社教多次到村调研对接,之后局党组决定派出以省局办公室主任、驻村第一书记杨恩亮带队的4人驻村工作队,将扶贫工作从“飞鸽牌”变成“永久牌”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发展集体经济,开展产业扶贫。
“一场侵权官司,就可能会让脱贫梦毁于一旦。”驻村工作队成员沈涛,是中国(陕西)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负责人。职业经历告诉他,脆弱的村集体经济经不起知识产权纠纷的考验。
为了保护初见端倪的木耳产业,沈涛委托同事们赶制出一份《黑木耳专利信息分析项目报告》。这份报告牵动着食用菌基地的生产企业——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之超的目光。
“做这行就怕技不如人,知识产权就是核心竞争力。”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华村人,余之超外出闯荡几年后毅然回乡创业,要使西华村成为东北黑木耳外迁的“第二故乡”。“做出品牌后,我们的发展路径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场。”余之超说,西华村的木耳,无论是口感、颜色和产能都更胜东北黑木耳一筹。她期待着,搭上“一带一路”快车的西华木耳,能够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“领头羊”。
知识产权精准脱贫的实践,让知识产权的疆域进一步拓宽。以前,大家都认为知识产权在经济发达地区才有施展空间,这次扶贫的经历,让他们领悟到知识产权在贫困地区同样不可或缺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都是知识产权的处女地,将知识产权用于精准脱贫、用于振兴乡村,必将大有可为。